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我就是这般好命 > 第98节
  就在他满百日之后不久,蓉城拉来一车东西,东西就是那些用不着赘述太多。让钱玉嫃注意的是随贺礼送来的家信,除了为女儿感到高兴之外,钱老爷重点提到两件事,先是喜报,长房那边又添了人,还有钱玉敏也把出喜脉。
  还有一件就比较揪心,他们接到喜报之后去谢家,见老太太,惊觉谢老太太比几年前为谢士洲操办婚事的时候体虚不少,她出来见客的时候还特地打起精神,看气色同前两年比不得了。
  当初女儿是嫁去谢家的,可后来出了那事,两家不是正儿八经的姻亲。钱老爷得知女婿年年都有送东西去,他就没对谢家后院过分关心,听夫人说谢老太太不是很好,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她这两年经常头晕头痛,请大夫看了,哪怕当时能压住病情,过些天又会复发,根本是治标不治本。
  谢老太太那岁数,身上有些毛病不奇怪,钱老爷想着夫人说的,生怕那头的老太太哪天病发来不及救人就没了,那女婿岂不是会非常遗憾?
  心里有这样的顾虑,他才在信中提到这事,全国最好的大夫都在京里,在太医院,女婿有那个心可以想办法安排个人过去给谢老太太瞧瞧,到底是真不能治还是地方上的大夫不行,瞧过以后才知道。
  很多事尽人事听天命,把能做的做了结果怎么样都不遗憾,就怕他来不及做什么人就撒手没了,想起来得多难受?
  钱老爷只是说明情况,倒没在信上瞎给建议,谢士洲读过信后,心里一慌,立刻就要去做安排。钱玉嫃伸手将人拦下:“看信上写的,老太太得的不是急症,你冷静点,前面两年都过来了请大夫也不急在今日,你怎么想的说出来咱们商量看看。”
  他跟谢老太太感情深,得知此事难免心慌,听钱玉嫃劝罢才稳下一些。他又坐回去,说:“我打算进宫去求皇上,请皇上借个人来,随我去给老太太看病。”
  杰哥儿六月中旬生的,他刚满了百日,现在九月过了,这都是十月初。“到这会儿,皇上能允你出京?”
  谢士洲明白她的意思,一般到年末这几个月不出远门,怕一走赶不及在年前返京。
  但谢士洲顾不得了。
  哪怕照信上说的老太太得的不是急症,也翻来覆去折腾一两年,身体都拖垮了。再拖下去他实在是怕,谢士洲心里恼火,他握紧拳头在桌上砸了一下:“都这样了,也没有人递个信来,要不是岳母过去撞破了,我还不知情。”
  这话说到点子上了,钱玉嫃想着,老太太得的没准是治不好的病,才会拘着不让家里往京中递信,要不然谢家人肯定搬救兵了,他们难道不想让老太太长命百岁?
  当然这只是钱玉嫃个人的猜测,也有可能老太太自己觉得人老了有点毛病正常,头晕头疼忍忍就过去了,没必要让谢士洲为她担心。
  钱玉嫃不清楚谢家现在具体是个什么情况,她也不是老太太肚子里的蛔虫,怕说不中索性不去猜测,只是表示了支持,男人想南下去看看也好,只要皇上同意明天就走都成,总得让他了个心愿。至于家里年幼的一双儿女,她可以照看,去来加上在蓉城那边耽搁的顶多小半年时间,心里当然舍不得,可这种时候,也不能任性拘着他。
  虽然说钱玉嫃鼎力支持了,这事还是没能通过,别说皇上和太后,燕王就不同意儿子在这时候南下,说太医可以立刻就派,他要去看看也可,过完年走。
  说到底,燕王对谢家人印象不佳,即便听儿子说了知道老太太人好,老太太病了派太医过去还不够?总不能为这事大过年的人还在外头。
  臭小子一定要去看看,他不拦着,但怎么说都得过了年再说。
  谢士洲说他快马加鞭,应该能在年前回来。
  燕王不吃这套:“你别跟我说应该能,那要是你没回来,你媳妇儿你一双儿女孤零零过年?你平时不在家没有什么,过年还不在这像话吗?我知道你在那家里住了将近二十年,你跟那家老太太感情很深,进了京城每年也不忘记送孝敬去。但治病救人是大夫的本行,只要有得救,你不去也不碍着,要是没得救,你去了同样无济于事,你大可不必赶这时间。”
  燕王还怕儿子误解他,叹口气道:“不是老子非要跟你过不去,这事哪怕我同意,宫里也不会同意。你作为宗室子弟没宫里同意轻易出不了京。”
  “不试试你就知道?”
  “我当然知道!别说只是谢家老太太病了,当初我得知你的消息就是在初冬,本来等不及立刻想要南下接人,也被皇兄劝住了,说十九年都过去不急于一时,最终挨了两三个月过完年才得以成行。你自己想想,谢老太太生病还能比老子有了亲儿子的消息重要?皇兄凭什么准你?”
  谢士洲不甘心,去试了试,他甚至去了寿康宫,结果太后跟燕王母子一条心,说的话都差不多。现在就派太医去蓉城,但是他不能去,好赖在京里过完年,实在不放心也等年后动身。
  太后还想起来钱玉嫃曾说过弟弟宗宝要应接下来这届科举。
  他既然没求恩典,总要回祖籍地去应试,那正好,明年科举开考了,钱宗宝过完年也要准备回乡,两人还能结伴一起。
  连太后都不肯应他,这事自然是不成,谢士洲只得让一步。
  因为夫妻两个在房里商量过,杰哥儿听了不少。他本来只知道爹是燕王唯一的儿子,还奇怪自家美妈出身竟然不高,为此他脑补过许多剧情。
  之前三个月一直没听人详细说过,这才听出一点门道。
  老爹说谢家对他有十九年养恩,尤其老太太对他多好多好。凭这话,看过无数狗血的杰哥儿立刻把剧情补齐了,敢情是王爷南下去四川找了个“夏雨荷”,十九年后引出一场认亲大戏。
  难怪老妈能进王府,他俩在四川就搞上的。
  再说谢老太太这个病,作为富商家的老太太时不时闹头晕头痛,这听着贼像后世那些富贵病,搞不好就是大鱼大肉吃出来的三高问题。
  要真不幸给他言重了,那别说去一个太医,去十个八个也治不了,只能调理,还得修身养性。
  第90章
  太医院里正好有个祖籍地离蓉城不远并且擅长医头上那些毛病的, 奉皇命第一时间出了京。皇上让他径直南下蓉城, 去给谢家老夫人看病。还给了恩典, 允他顺便回老家看看。
  将近年末让人出京本来挺不人道,想着能顺便回乡一趟,看看堂兄弟表兄弟侄儿外甥, 也就没什么好埋怨了。
  要不是谢老太太这一病,他们在太医院待着就没有离京的可能,皇亲国戚天天拿着牌子来请,众太医谁不是忙得团团转?这趟领差事南下跟告假似的。
  平常随时都要为好几位贵人调养身体,这一出去只需要盯着谢老夫人一个, 不比待京里边轻巧?
  风险还是有,这病要是治不好兴许会被世子怪罪,可这种事太医们早习惯了。
  李太医带着医案领着药童由官兵护送着出了京城,看他动身往南边去了,谢士洲才稍稍松了口气。
  “我们成亲时老太太还硬朗得很,才四年不到,怎就不好了呢?”
  一般说来, 人天天都高兴,吃得好睡得香不太容易得病, 那些心里揣着事总不开心的,才会三天两头看大夫。谢士洲总觉得老太太活到这岁数, 还有什么可操心的?尤其谢家现在没了他这个搅屎棍,谢士骞和谢士新还有把人气病的本事不成?
  他因为担心,憋着这事儿总是过不去, 钱玉嫃不能让他别去想,只能陪着些,说好听的劝一劝。次月初一钱玉嫃冒风寒去拜了庙,求菩萨保老太太过去这个坎儿。
  拜完回来没几日,就有自蓉城送回京里的信,是李太医请庞大人送的,信上写了他的一些判断,因为这玩意儿是给谢士洲看的,他没写得太专业,只说谢老太太这个情况,只能调养没法根治,他估计要在蓉城待一段时日,待老太太的病情好转,情况也稳定下来,留两张方子给他们以防万一,再行离开。
  这封信上也提到谢士洲非常关心的病因问题。
  据太医的说法,问题应该出在两个方面,第一她底子可能不是很好,第二这个毛病不是凭空会得的,太医过去以后打听过老太太一日三餐吃些什么,听谢家人报完他直摇头,要是三四十岁这么吃倒是可以,六七十岁的人哪能整那些浓油酱赤的?
  老话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很多毛病都是吃出来的,这岁数还不忌嘴可不头晕?
  还有,谢家儿孙估摸也不省心,得病是因为吃得不对,要发出来却得有个诱因,往往是因为突然之间情绪起伏……说这么多,重点就是这玩意儿谈不上根治,只要学会忌嘴,一日三餐往清淡了吃,平常都高高兴兴的,不要着急不要动怒,这些毛病不会经常发,偶尔要是发了,赶紧喝药。
  谢士洲慌了好多天,结果接到这么一封书信,看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他在回信中问到,难道蓉城那几间药房的坐堂大夫全都没看出门道?是这个情况怎么不早让老太太忌嘴?
  这封信快马加鞭送去,半个月后,李太医的亲笔信再次送回京城,他说医之一道博大精深,拿太医院来说,就将各种病症分出十一科,诸位医官都有格外拿手的一两样,有些专攻大方脉,也有攻小方脉或者眼耳口鼻伤寒痘疹之类的,各家拿牌子上太医院都要大概讲讲病情,太医院针对性的派出医官。
  民间的药堂是有坐堂大夫,这种大夫大多杂而不精,也不能说他是庸医,常见病都能看,病情要是复杂一些他就只能抓瞎。
  给老太太治也是翻着医案照头晕头疼治,但头晕头疼分很多种情况,他未必真能看出老太太属哪一种。
  都没将头晕的情况同一日三餐想到一起,哪里会交代注意饮食?只会提醒说不要动气。
  你不忌口,哪怕平心静气也不好使。
  李太医讲,地方上富贵人家不那么多,生这种病的相对少,京里面看这病的可太多了,他一把脉就看出是这么个情况,方子都是现成的,也就是看老太太情况已经比较严重才说要留一阵子。要不是拖了两年拖得不好了,他都用不着守在跟前,左右只要管住嘴,平常别总在房里闷着没事让丫鬟婆子扶园里走走,活动一下,身心愉快了,发病的回数自然会降下去。
  谢士洲看的时候钱玉嫃就偎在一旁,她跟着瞅下来,看完一阵叹气。
  “难怪治来治去总不好,相公你想想,咱们不舒服的时候兴许因为没胃口吃得清淡一些,情况只要好转了,不得补补?李太医说老太太那身体最不能补,反而要吃得清淡才会舒坦,这不刚好搞反了?”
  大家伙儿都觉得吃得好身体才会好,哪会想到给她吃大鱼大肉还不如青菜萝卜?
  别说京里边无语,谢家那头在得知病是由此而起,都懵逼了。
  其实老太太以前吃得相对还比较健康,正是因为谢士洲身份变了,谢家人对谢士洲唯一重视的老太太才格外在意,都盼着她能长命百岁,在衣食方面安排得比往常更精细,蓉城这边口味原就要比江南啊京城来得重,那些菜色安排下来老太太吃着倒是高兴,过几年可不就坏了吗?
  吃得太好,又不太出来走动,惦记哪个后生晚辈都是别人到她跟前请安,这么两相结合就生出富贵病。
  谢家儿孙才知道是他们害了老太太,又懵,又难受,明明是赶着尽孝咋还成害人了?
  眼下却顾不得这些,最要紧还是让老太太好起来,为此李太医险让他们烦死,要不是他暂时在谢家落脚,谢家人招待他也很尽心,住的客院布置得就非常好,在吃上面也照顾到李太医的口味,他兴许连一刻也不想多呆。
  看谢家这些儿孙一个个都很担心,生怕老太太不行了,李太医又安慰了他们。
  “这个病是没法子根治,只要照我说的去做,能控制住病情不让它频发。”
  “不能彻底不发?”
  “这就跟老寒腿儿似的,养得好它少发几次你好过些,要它彻底不发……几乎没有可能。人的身体要搞坏容易,已经搞坏了要让它变好,难哦。”
  李太医生怕他们觉得自己瞧不上商户人家故在看诊时不尽心,又道:“我走这一趟是奉皇上之命,皇上会下这个令是因为燕王府的世子爷。世子爷能为贵府老太太求到御前,说明他对老人家非常重视,这差事我要是有法子办得圆圆满满,还能不办?我说这些没句虚言,这病在京里发得多,哪怕给皇亲国戚也是一样的治,眼下把病情压住了,后面是好过或者不好过全看你们,老太太这样,不光要忌嘴,也不能着急不能生气,很多事莫要捅到她跟前,知道没得任何好处。”
  就说秦家老太爷,他是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跟不上了才退出朝堂的,退下来之后闲云野鹤的过着本来还有不少寿数,就是让不孝儿孙闹的,今天一个事,明天又一个事,也不瞒着点,全都搞得惊天动地的,老太爷听了脑子里嗡的一下,就不好了。
  这些话是大夫们经常说的,谢家人听着都不新鲜了,他们只要知道李太医是奉命来会倾尽全力就放心很多,老太太的身体一时半会儿的好不了,谢家人又跟李太医打听了其他事,关于谢士洲钱玉嫃的。
  李太医经常跟贵人们接触,很明白说话的艺术,任你怎么问,他都捡好听的讲,句句话都不得罪。
  说世子爷如今已是二等侍卫,二等侍卫是四品武官。
  还有他如今儿女双全,女儿是天上仙女下凡尘,儿子也有说法,你提着灯笼也难找到第二个像那么聪明的娃,都说燕王府的小少爷是神童来着。
  总之世子爷有才能,世子妃有福气,他俩在皇上在太后皇后跟前都很得脸,打声招呼就能进宫。
  谢家人想听,李太医便说了个痛快,其实这些话蓉城本地人多少都听过,往北边去跑商的包括上京应考的举人回来都说过,大家伙儿还是爱听。
  李太医说,这一回世子爷本来说要一块儿走的,宫里怕他赶不及回京过年,才没放人。
  谢家老太太能得燕王世子如此重视,福气很厚。
  这话谢家人听了心里不很是滋味。
  谢士洲对老太太好人人都知道,本来如果老太太愿意,能为府上谋来好处,可老太太偏不愿意,还说洲哥儿总惦记她年年都送东西回来,她便心满意足了,孙子纵然不是亲的,比亲的一点儿不差,她没白疼。
  老太太活到这岁数,经历的风风雨雨不少,很多事情都看淡了。谢家子孙不成啊,眼看陈家和钱家都在名望上超过他们,府上这些哪个甘心?
  听李太医说谢士洲本来要回来,但因为宫里搅局没走得成,他们暗道可惜。
  要是人来一趟,瞧瞧老太太现如今的模样,再让对他有大恩德的太太去帮衬几句,何愁他心不软?只要他拿出个不记仇的亲近态度,再像对钱家陈家一样对谢家,就太好了。
  谢老太太人在病中,却没聋没瞎,她听跟前伺候的提起这事,便在李太医过来请脉的时候拜托他一件事:“大人能否替老婆子捎个话给京里?请你告诉世子,就说我之前是不大好,那是没找对治疗办法,经你救治,情况已然转好,再调理一番便不碍事了,让他不必跑这一趟。”
  李太医犹豫了下:“我看得出,世子很牵挂您,哪怕不为这个病,他应该也想过来看看。”
  “正因他牵挂我,老婆子才不能让他身陷麻烦。”
  谢老太太心里太想见孙子一面,她也怕啊,活到这岁数不知道哪天就要蹬腿儿,这回没见着谁知道以后还能不能见着?
  心里惦记得很,但她忍着,就是想着孙子好不容易才从麻烦里跳出去,他在京里没人能折腾他,回来真不好说,自家的就不省心,叶家的还不知道在打什么主意,他们家姑娘都这会儿了,还没嫁人。
  谢老太太都这样拜托了,李太医不好拒绝,答应为她带这个话。
  这封信送出去比较晚,收到已是腊月,谢士洲看罢心里踏实一些,可他没打消本来的念头,还是准备年后南下一趟。
  四年不见了,看看才放心。
  不光老太太怕一闭眼就见不着他,他同样怕。
  第91章
  </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