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顾臻的豪门生活 > 第58章
  顾臻的每部投资都十分注意挑选编剧和导演,而剧本的创作时间是非常漫长的,且中途他会主动促使和要求导演与编剧彼此进行沟通——顾臻自认为在编剧和导演上都只是一个外行,他只是坚信一个道理——一位创作者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什么地方,观众或者读者会是最清楚的。
  作品杰出与否也许各人都有不同的判断和认知,但是创作者有没有诚意却是一般观众都能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只会根据对方的作品挑选一个有能力的人,然后签订一个优渥但是各种要求极为繁复的合同。在这之后,放开手,做一个彻底的观众。
  而作为投资者,现实证明顾臻的这种做法是十分有效的。
  《有罪判定》审批通过之后,就以很快的速度安排上映了。顾臻一开始对它的预期并不高,所以安排的场次也比较少,但是这部剧的导演却对着《有罪判定》怀着很大的期望,尤其是放映方式突然要从周末电视剧场转变为在大屏幕上放映,未必没有让对方产生一种天要促使其成名的宿命感。
  在他的据理力争下。顾臻最后还是向魅力多争取了几处院线。
  不过尽管如此,《有罪判定》的上映配置也绝对不是受期待影片的上映配置。即使魅力方面也觉得它的内容和质量都非常优秀,却仍旧并不看好它的票房。
  在魅力方面看来,这部影片的主题太小众了。
  抑郁症这个主题不但小众,而且本身的题材偏于阴暗,并不适合主流观众的喜好。或者很多人只要看到这个主题,就会本能地产生排斥感,不想要接触到这么沉重的话题。
  所以从一开始,魅力就没有以抑郁症主题电影来宣传这部片子。
  他们的宣传语是“爱仍旧可以相遇在死亡之后”,而背景是高楼上挥着半透明翅膀的少女,和高楼下完全不见容貌,只能看见半个背影的男主角。
  乍看之下,这宣传海报真是少女得不得了,完全走梦幻风格,所以即使题目是“无罪论·有罪判定”这种听上去就很黑化很严肃的用词,还是有很多人被海报所迷惑,被骗进了电影院。
  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部治愈向的爱情片,唯一的不同就是这部片表现了许多有关抑郁症病人和其它情感障碍方面的问题。
  很多女孩子都是因为被谢执晚或者顾臻的名头吸引而进了电影院去观看这部电影,但随着剧情进行下去,大部分人却不由自主地被其吸引。
  对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现代女孩来说,她们处于这个时代的转折点,曹雪身上经历的大部分都是她们会有所感受的——甚至深入到深处,仿佛就是她们本人的经历。
  家庭离异,性别歧视,自我价值的寻求——若是早一百年出生,有些事情她们不会经历,有些痛苦她们不会意识到,只会麻木承受;如果晚一百年出生,也许那个时候所有的问题都已经有了定论,哪怕没有,也会展现出了一个追寻的方向。
  而她们偏偏都出生在这个时代的转角。
  女孩们都已经学会思考,学会关注自己,却还思考得不够透彻,关注得不够坚决。曹雪的迷茫,有时候其实就是她们自身的迷茫,只是大部分人的疑惑和痛苦并没有那样强烈和极端,但是她们却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
  电影的前二十分钟节奏一直很快,导演从故事一开始,就保持了一个十分紧张的氛围。故事的开头就是少女的独白和日记内容,伴随着争吵声,叫骂声,碗盏破碎声,开始了整个故事。
  不到十分钟的片头,曹雪年轻而短暂的人生就被叙述完毕——老屋之中灯影摇晃的争吵,判决宣读结束之后曹母对律师神态紧张的确认,出租屋,晚归的母亲,小曹雪探头探脑的等待,谁人都可以欺侮和蔑视的单亲母亲,母亲的温柔和暴躁,第一次尝试分担家务时那带着焦味的蛋炒饭……直到那天假日里,在陌生人家中那懵懂而受伤的回忆。
  在影片中,导演并没有详细展示出发生了什么,只是用光线和一双穿黑皮鞋的脚,和一些充满诱骗性的台词,暗示了之后发生的事情。
  而后就到了十年之后。
  十年之后的曹雪,初入社会,内向而胆怯,仅仅因为被男同事抓了一下手腕,就做出了受到惊吓的过度反应。她在工作上表现怯懦,明明好几次有出色的表现,最后却往往都与应得的回报与机遇失之交臂。人缘极差,被人称为古怪的女孩。
  因为她的怯懦与心理障碍,曹雪在学习和工作上一直都表现得比较失败,这种失败也令曹母总是对她怒其不争,伴随着生活的压力,常常吐露一些过分伤人的言语。
  导演只用了一个典型的场景表现了曹雪与曹母的相处状态。
  刚在公司经历过一场人际风暴和冷嘲热讽夹枪带棍的曹雪,回到家中,发现母亲已经在家,立刻露出了有点受到惊吓的神态。之后,曹母问了她的上班情况,因为她的吞吞吐吐而皱紧了眉头,很快两人就争吵了起来。
  曹母歇斯底里地指责女儿:“你是不是想要我去死?”
  这是这个世界上最残酷的指控。曹雪站在原地,睫毛轻动,嘴唇颤抖,无法回答。
  而旁白的曹雪已经用平淡无波,却又充满哀伤的语调在念着那残破的日记:“当她这样责问我的时候,我无法回答。我心中有一股愤怒,愤怒于她怎么能说出这样伤人的话语,可是心头却又无比冰凉。”
  “我怎么会希望你有哪怕一点点不好?妈妈……我愿意替你去死。”
  而随着曹雪病情的加重,她的情绪也越开越失控,常常坐在那里发着呆,突然之间就哭起来。曹雪意识到自己不正常,因为这份痛苦,她去见了医生。
  ……
  电影初始的剧情节奏始终很快,大量的剧情往往都只用一个或者两个镜头就快速地拉过。但是对于坐在观众席上的许多人来说,他们要理解这样的镜头都并不困难——因为那几乎是许多家庭都会多少会发生的情景。
  谁家没有父子母女之争呢?愤怒时候的脱口而出,大部分也许只是一时冲动,但是却总也伤人至深。
  ……
  大屏幕前方,一个女孩子穿着一身黑色的呢子料风衣,带着些木然,却又有些痛苦地看着屏幕上演出的一个个场景。
  随着痛苦的曹雪发出最后一次求救,收获的却是一些与她的期待完全相反的责备或者建议……有人责怪她的懦弱,有人辱骂她的母亲不配为人母,这令曹雪深深地感觉到了无力和痛苦。
  受到的攻击让她痛苦,茫然,原来她确实无用之极,连发个帖子都能为母亲招惹攻击和伤害。
  生病的痛苦,母亲对于她想要去看医生的愤怒和不赞同,以及那一句句“我女儿怎么能是一个精神病!?”深深地压垮了曹雪。
  她颤抖着双手,点击了好几下才终于关闭了网页,而后便拿了自己的小钱包,开门跑出了家里。
  而这个时候的她,完全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正陷入犹豫,难得想要去买一块曹雪爱吃的牛肉,作为昨天发火和口不择言的道歉。她也不知道,在她快步奔向车站,乘上前往市中心的巴士的过程中,帖子开始以飞快的速度拉长。
  黑呢子外套的女孩看着屏幕上飞快拉长的帖子,随着曹雪的奔逃不断切换的敲击键盘的手和那一双双手中敲下的词句,却是愣住了。
  在这些言语中,有人安慰曹雪,有人为曹雪的母亲辩解和分析,告诉她两人都没有错,只是需要更多更循序渐进的沟通时机……有人向曹雪分析了抑郁症的原因和痊愈途径,而有人甚至以自身的遭遇来安慰曹雪……
  女孩睁大了眼睛,她拼命地想要看清上面的每一行每一句,可惜字幕刷新得太快,她没有看清楚。
  但是这一切终究都是无用功。
  大屏幕面前,不知道有多少人希望曹雪停一停脚步,等候一下妈妈的电话,或者多看一眼后续的留言,可是曹雪却始终没有停下脚步,一路往前冲进了一家大酒楼,乘着电梯跑到了楼顶花园,然后几乎毫不迟疑的攀过围栏,从高空一坠而下。
  而在坠落的一瞬间,有人与她四目相对。
  黑呢子女孩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听着影院中许多人一阵骚动,甚至有人忍不住惊呼一声或者开口大骂,心里却复杂难言。
  曹雪落在便利店的顶棚上,被顶棚遮挡了一下才掉在地面上。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她还留着呼吸。
  当路人惊喜的声音喊出口,叫道“她还活着!”的时候,几乎电影院里面大半的人都松了一口气。
  而后是医生,救护车和匆匆赶来的曹雪母亲。
  当看到女儿苍白着一张脸,如同尸体一般躺在担架上时,曹母整张脸都失去了血色。
  她无法想象自己的女儿会寻死。
  曹雪总是很沉默,很乖巧,甚至有点逆来顺受。曹母无数次为她的不争气而恼怒,但是对于她来说,曹雪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一个会去赌气自杀的孩子。
  她很茫然,又很后悔。早知道这样,昨天就哄哄她,不要骂她就好了。
  然而她不明白,对于精神方面病症全无了解的她这时还不明白,曹雪忍耐的痛苦与她所以为的有着多大的差距。
  随着故事一步步地进行,曹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抑郁症,是什么在杀死她的女儿。主动出现的心理医生带着对曹雪奇妙而莫名的感情,而在对方的询问和劝诱中,曹母终于因为惧怕而松口,坦诚了女儿得了抑郁症。
  短短的对话中,曹母第一次理解抑郁症并不是她想象中的精神失常,但是却也并不是只要自己努力就能痊愈的。
  医生劝她带曹雪就医,但是曹母却陷入了沉默。
  半晌之后,医生开口说道:“抑郁症病人通常生活得十分痛苦,他们的病症并不完全是心理因素,还有生理因素,但是生理会不断地影响到心理。这种痛苦让他们难以忍受,所以选择自杀并不是一种个体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他开口,一字一句地问道:“大嫂,‘您女儿精神有问题’这样的议论,真的比您女儿的生命,她甚至愿意去自杀也难以忍耐的痛苦更加重要吗?”
  ☆、第71章
  曹母沉默了许久,紧皱着一张脸,露出痛苦的表情,但最后的语气却十分肯定地说道:“我想要她能结婚生子,嫁个可靠的人,以后有很多孩子……可是哪怕她真的变成了疯子,她也是我唯一的女儿,我自然是希望她能活得好好的……”
  面对着大屏幕上的情节,黑呢子外套的女孩捂住了嘴。
  此时放映厅之中一阵沉默,似乎所有人都被曹母的挣扎和痛苦所感染,一时之间鸦雀无声。
  而剧情继续下去,比起开场的紧张和沉重,后面的剧情却因为医生的插入而慢慢变得舒缓和明亮起来。
  总体来说,这是个爱情故事。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来说,它的切入点不是十分常见,曹雪和医生的相处过程既是病人和医生的相处模式,又像是各自有着创伤的恋爱中的男女的相处模式。
  两人如同一对刺猬,彼此小心翼翼地缩起硬刺,尝试接近,但是又会在受惊之后猛然竖起防备,不小心就互相刺痛,而后在懊恼与后悔中调整姿势,调整脚步,再一次缓缓接近。
  而医生对于曹雪,又有着一种额外的包容。
  这样的爱情很平淡,但却有足够温暖人心。
  处在陌生人群,和陌生人说话的曹雪总是情绪十分紧张而局促,连母亲都不曾注意她一旦紧张害怕就会嵌进手心里去摁出一个个鲜红印子的手指,可是只有医生会对她说“深呼吸”,“深呼吸”然后递给她一只药膏。
  单独相处的时候,医生总是坐在病房的一侧,让两人之间保持着一个彼此安全的距离,然后与曹雪对话。不知不觉之中,医生成了她每天期待想要看见的人。
  同事来探病之前,花了一天多时间才终于能够跟医生提出请求请他陪伴的曹雪让人觉得心疼,而在关键时候,能够毫不犹豫地为曹雪挡住恶意的医生却令人心动。而后医生的身份受到怀疑,医院与病人方面的误会,曹雪反过来的保护和僵持……剧情环环相扣,偶尔紧张偶尔温馨,仿佛在不知不觉间,就引人看到了结尾。
  最后医生毫不迟疑地放弃了代表了执念的遗物,用它卡住齿轮,争取时间救出了曹雪的剧情让人心头一松的同时,忍不住就倏然心折。
  看到结尾的时候,黑呢子外套的女孩捂住自己的半张脸,总觉得好像又有了一点点生活的勇气。
  曾经的□□犯的落网,曹雪最后的解脱,分别给两人下了有罪判定与无罪判定,让惩罚落到了应该受罚的人身上。
  这也许就是《有罪判定》的真实含义。
  这部电影,在影评之中的评价各异,每个影评的关注点仿佛都有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众口一词地对之评价极高。
  《艺术周末》写道:“《有罪判定》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所具备的的艺术性让人觉得震惊。有人可能会问,它算是商业电影吗?毫无疑问答案是肯定的,它的故事中心是一场爱情,次线是一度碎裂却又重新开始修补的亲情,整个故事都是走的典型的传统商业片路线,就是遭遇困境,解决困境,赢得胜利。”
  “以这个主题来说,有些人可能会问,它的艺术性表现在哪里呢?”
  “艺术性就表现在整个过程中对于每个人的描写和解析。这个故事的整个结构都是非常普通的,甚至是折射到许多普通家庭,普通少女身上的。家庭矛盾,职场斗争,新鲜人的脆弱和不适应,然后因为女主的身份设定,即是忧郁症患者的立场,这些矛盾在她的身上呈现了数倍的放大。而这种属于社会新鲜人的矛盾,在男主的身上也有所体现——因为实习期的经验不足,他亲眼目睹第一位接触的抑郁症病人从楼顶一跳而下,命丧黄泉,而这也成了男主心里的执念和创伤——一边歇斯底里地哭着喊着‘我想活下去’,一边却又因为无法忍受痛苦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少女,越是理解到其中的矛盾性,才是越让医生感到痛苦的原因。”
  “她们不是一时冲动,她们也曾无数次想要把自己从悬崖边上拉回来。”
  “作为影评人,我不得不说一句,作为投资人的顾臻如果是想通过这部剧来引起社会大众对于抑郁症的关注,普及这方面的常识,无疑是成功的。至少以我的立场来说,我固然曾经对抑郁症有个模糊的印象,但是直到看到这部剧的时候真的了解了很多关于抑郁症病人的事情——比如我知道了‘抑郁症病人其实很多都是想要痊愈的,她们并不是简单地消极逃避,而是一直处于一种思想挣扎之中,处于与痛苦的角力状态之中’……显然我们开口对一个抑郁症患者说‘嘿,伙计,振作点’是毫无用处,因为他每天也许都在尝试这么做。”
  “至少,曹雪就曾无数次地告诉自己‘要努力’。”
  “导演并没有美化或者丑化任何人,他十分坦诚地表现出了每个人符合其自身性格的态度和想法,每一段情节在现实中似乎都让人有一种即视感,曹母不是一个完美的母亲,她爱曹雪,但也会把自身的压力转移到女儿身上;曹雪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女儿,她每次做出的行为,似乎都离自己的计划和预想差上这么一点点,因此而持续失败,最后让母亲对她十分失望和恼怒。”
  “这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的事情,经历的情节。现实中的大部分人,都很难全时间控制自己的情绪,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
  “但是这部电影又是梦幻的,温暖人心的。”
  “这种梦幻和温暖人心,来自于片中的三个抉择。”
  “第一个抉择属于编剧——她让曹雪从高空坠落,却又侥幸活了下来。第二个抉择属于曹母,在害怕流言蜚语和女儿的生命健康两者之中,她最终选择了女儿。而第三个抉择属于医生,在对过去的痛苦悔恨和曹雪的性命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曹雪的性命。”
  “三方的决断,正是对曹雪的命运的决断。在第三次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曹雪半空坠落的那一幕中,论坛里面飞快闪过的留言和屏幕外观众屏住呼吸的一瞬间让我有了一种错觉——所有人都仿佛都在发出一声挽留:不要死。”
  “于是曹雪活了下来。”
  “世界的善意,亲人的爱,以及走出痛苦拥抱新生的勇气,这些能让一位抑郁者患者走出不幸。也许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向公众传达的信息。”
  ……
  影评数量很多而且一篇比一篇长篇大论,有些论点很精确,有些论点带着偏差,但是顾臻都一篇一篇地读了下去,读得很仔细。
  他想了解这部电影吸引到了多少公众关注,有没有达到预期中的影响力。
  而答案是肯定的。
  虽然一开始电影的票房和上座率并不如预期——由于顾臻在导演的坚持下增加一部分院线,所以首映时电影的上座率甚至还不到百分之三十。如果不是首映还好,但是因为是首映,这种上座率对比顾臻投入的宣传费用显然是非常凄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