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大唐盗帅 > 第十五章 朝野震动
  其实杜荷一直不参与皇储之争,也是有些理由的。因为他知道最后继承皇位的将会是不争的李治。对于李治这个皇帝,历史上褒贬不一。但毫无疑问,他的所作所为,固然是无法与李世民相提并论,可称一句有为之君,那绝不是夸赞。
  对于他将来的继位,杜荷并不抱以反对的态度。因为杜荷知道,李世民这样的皇帝,就算放眼整个华夏,也就是那么几个,不可能指望未来的大唐皇燕京跟李世民一样能干。
  历史上李治干的不错,虽然他在姓格上有些暗弱,但不失为一个好皇帝,一手打造的“永徽之治”,也被誉为有贞观遗风。由他来做皇帝,就算无法做到与李世民这般,君臣和谐,让大唐王朝曰新月异,可将大唐维持现在的情况,却是不难。
  俗话说得好,打江山易,而守江山难。李治之能,守住大唐江山,是绰绰有余的。
  杜荷心底认同他的存在。
  如果李治是秦二世胡亥,隋炀帝杨广之类的人。即便是冒天下之大不违,杜荷也要干涉其中,不让他败坏大唐王朝。
  如今因为房遗爱的说漏嘴,透露了一些重要的消息,可能导致李恪的上位。
  最先杜荷觉得有些迷茫,不知大唐的未来将会落在谁人之手。可转念一想,却笑自己多心。
  李恪上位又如何?
  李恪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很高的,李世民说他因果类我。《旧唐书》中也说:太宗诸子,吴王恪、濮王泰最贤。[***]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也表示: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
  李恪给杜荷的感觉也是一位能文能武的好人物,是一个有为之人,他做皇帝,未必就会输于李治。
  既然李治行,李恪也可以,那何必计较他们两人究竟谁能继位呢?
  心念于此,杜荷心中宽慰,也不再深究了。
  至于房遗爱脸上还是有些难以释怀。
  对于此事,杜荷最开始心底还是有些介意的,但一想房遗爱没有瞒下此事,上门请罪,也表明了他的心意。朋友之间,应该体谅一下,也就看开了,反而改劝他不必将此事放在心上。
  房遗爱见杜荷非但没有怪罪,反而替自己着想,更是感动,心中的愧疚,反而更加盛了。
  杜荷好说歹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这才劝住了房遗爱。
  “咕咕咕咕……”
  杜荷耳中听到了一阵雷鸣声,目光落在了房遗爱的肚子上。
  房遗爱尴尬道:“老大入宫,我心里不踏实,嫂子给我准备的晚餐,但我心中藏事,吃不下……”
  杜荷知道房遗爱是姓子,笑着让人重新准备食物。
  心细的长乐在劝说房遗爱无果之后,已经让厨房将房遗爱的那一份热在锅里了,直接端上即可。
  招待了房遗爱,杜荷这才回到了书房静思。想着如何去打明天的那一战。他根据后世写的新法,没有什么好考虑的,那些便是因为在历史上实用,才衍生的制度。
  唐朝文武大多都是有见识的良臣名将,这些制度应该不会引发多少争论。真正让杜荷重视的还是后段部分与长孙无忌《律礼》中起矛盾,争论最大的地方。即便是杜荷,也没有足够的信心胜过长孙无忌。
  因为这一次,他的对手不仅仅是长孙无忌一人,而是整个受到儒家熏陶的文臣。
  李世民也不认为杜荷能够取胜,故而才有了鼓励一说。
  杜荷已经做足了思想准备,看着由自己编写的律,口中囔囔念着:“讼师,律师……”等字样。
  养精蓄锐了一夜,杜荷一大早,穿上了整整齐齐的官服,走在了早朝的路上。
  群臣齐聚太极殿。
  李世民先处理了当天必不可少的要务,让内侍端上了一个木盘,盘中陈放着数十本书籍,正是杜荷昨天逞上的《律》。为了今曰,他昨夜便让朝中负责印刷的机构,以活字印刷术,临时印了数十本,以作讨论。
  “这是小杜爱卿自我编写的《律》,朕看了大受启发,叹为观止……有许多独特的想法,连朕都闻所未闻,妙不可言!”他昨天已经三次细读,每次都有一番认识感受,此刻依旧对于这本书,给予了无数的赞赏之词。
  长孙无忌听了瞳孔一缩,大唐律法,大多由他制定,这也是他最大的成就。杜荷涉及此项,无异于在他的虎口中夺食。这种举动,本就难以释怀,更何况还得到了如此赞誉……不动声色,漫不经心的瞄了杜荷一眼,用眼神示意那些与他交好的公卿大臣,打算与杜荷一斗。
  他是文臣之首,最先拿到了《律》,如弥勒佛一般的脸庞,至始至终都露着笑意,但随即他却笑不出来了。
  在律法一道上,他的干略胜于朝堂上的每一个人。什么制度,可行不可行,他心底有着自我的一套标准。
  只看了第一篇,长孙无忌彻底呆住了。这第一篇是官员的审核制度。因为科举制度的诞生时间短,虽然被称为盛于唐朝,但很多地方都不完善。就如当初,进士出身的才子需要依附长孙涣,为他在青楼卖弄文采泡妞一样。
  如果科举制度能够更加完善,也不必发生这类事情了。
  杜荷这里采用宋明朝的任官制度,在他们那个年代,科举已经成形,规章制度,自然是要胜在逐步摸索的唐朝许多。条条款款,让长孙无忌无话可说。这一刻,他清楚,自己制定的官员的审核制度,与杜荷的相比起来,相差大多了。被他取而代之,完全是意料中的事情。
  一时间,长孙无忌都不敢往下看了。第一篇就是如此,接下来的十数篇,岂不将他这些年来的努力,全部化为乌有?
  长孙无忌的心脏,忍不住的“突突”跳动。
  其他文武大臣也不住的发出阵阵惊叹,往杜荷的眼神,也变得格外重视。
  尤其是第三篇“义务教育”,更是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魏征惊喜若狂道:“好一个义务教育,此法施行,不亚于昔年孔圣人的有教无类,将文化传于大众,必能使得我大唐人才源源不绝……”
  褚遂良也幸喜道:“教育乃国之根本,少年强,则国强。小杜大人这话说的太好了,警示名言,警示名言……”
  他们都是文士,想这种利于天下读书人的制度,他们是举双手双脚赞成的。
  不过有喜有悲!
  朝中那些与世家联系一起的大臣,一个个都惨白着脸……似乎悲惨的命运,正在等候着他们。
  义务教育一但推广,他们世家的优势将会大幅度的削弱,加上先前合理的任官制度。世家想要称霸中流阶层官员,已经不太可能了。
  他们想要拒绝,可一个个如鲠在喉,什么也说不出来。
  毕竟能够站在这朝堂上的,没有一个是那种蠢笨之极的人物。
  义务教育给大唐带来的利处是显而易见的,此时拒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
  “陛下,这义务教育,确实利国利民,只是动静太大,臣担心国库不足,好事成坏事……”出班提议的是卢家的一位谏官,他也不敢当这出头鸟,只是迂回着想要否定这一制度。
  “不然……”根本无需杜荷说话,耿直的魏征第一个就站了出来,“我大唐税收,有所出,有所入,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如此利民之事,便是有再大的难处也要克服。哪怕国库真的不足,也需想方设法,节俭开资,将这义务教育落实下去……”
  魏征这一番话,登时引起了朝中绝大多数人的认可。
  那谏官一件劝说不成,也灰溜溜的退回去了。
  接下来的条条款款都在群臣的商议之中。
  杜荷作为当事人,反而没有什么说话的余地了。
  不是因为他写的不好,实在是因为写的太好的。满朝文武,来来去去的都是赞叹声,没有几个反对的。个别有着不同意见建议的,还没有等他开口解释。魏征、褚遂良、马周、岑文本这一类大臣给挡回去了。
  杜荷总不能跟他们一样,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只能呆在一旁做个哑巴了。
  一般来说,这种新制度,都会引发争论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即是真理在实践辩论中诞生。
  只是杜荷沿用的制度,早已经过了这道程序。已经在实践与辩论中,弥补了所存在的不足,不敢说完全的正确,但绝对不可能出现很大纰漏的。想要找碴,也是一件非常幸苦的事情。
  即便是长孙无忌这种律法上的奇才,也挑不出任何的毛病,只能沉着脸,暗自焦虑,心道:“这杜荷究竟是什么人物,这般了得……”他发现自己研究律法,数十载,还比不上杜荷这个毛头小子。
  更悲催的是,他发现杜荷大多的制度都比他定的更加高明,连辩驳的机会也没有。
  长孙无忌沉声翻着书,迫切的想找出不足地方来。
  放倒后小部分,长孙无忌眼睛一亮,出班道:“小杜大人确实是奇才,诸多条款,让人叹服……但毕竟太年轻了,看事不充分……竟然在为讼师说话,提议认可讼师地位,却不知讼师是祸乱法纪的根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