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历史 > 乱明 > 第377章
  这套制度,显然为林纯鸿量身打造,若真付诸实施,整个中央大权将由林纯鸿一手把持,直到林纯鸿死去,或者不愿意继续担任内阁总理为止。
  朝堂之上,许多官员见朝廷大势已去,纷纷通过门生故旧与荆州接触,希望先行投靠,在新的政权内找到自己的位置。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各地地方官僚,有的暗通款曲,有的公开宣布支持《大明中央改制议》,甚至有的急不可耐,宣布实施地方改制,公开请求林纯鸿派出官员协助。
  军队方面,洪承畴麾下军官、王继谟麾下军官、黄得功、孙应元等等保持沉默,不发一言。至于地方守备军队,则没有什么操守,一些投机将领公开宣布支持杨一仁的军队改制决定。
  最为轰动天下的是,吴三桂、祖大寿一帮辽东武将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不待与林纯鸿接触,公开宣布关辽兵支持杨一仁的军队改制决定,并决定主动进行改编,将关辽兵改编为三个军团,成为辽东野战军的一部分。
  最后,连内阁首辅周延儒也坐不住了,一连数日不上朝,还秘密派人至天津,试图与荆州接洽。
  京师一片惶恐,人人在思考后路。一些兵痞、官痞、地痞见京师统治秩序逐渐丧失,无不趁势而起,试图在混乱中大捞一笔。
  京师的治安岌岌可危,抢劫、杀人随处可见,随时都会陷入崩溃中。
  一旦京师崩溃,荆州军将借机进入京师维护秩序,到了那时,朝廷就丧失了任何筹码,任由林纯鸿摆布。
  岁寒知松柏,危难见忠心。
  关键时刻,陈奇瑜挑起了大梁,以霹雳手段整治京师治安,消除了荆州军借机进城的隐患。
  鉴于朱由检失了方寸,几乎陷入疯狂的境地,陈奇瑜拼命稳定朱由检的情绪,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局势,拿出了现实可行的方案。
  朱由检在陈奇瑜的安慰之下,恢复了理智,按照陈奇瑜的方略,下令召回禁卫军团和靖国军团,同时利用荆州军尚未封锁通州至京师道路的时机,拼命在京师聚敛粮草和军辎,做好万全准备。
  陈奇瑜非常现实,直接向朱由检言明,军事手段不足以依赖,当前唯有将光禄大夫们请到京师,以民意作为最大的凭仗,阻止林纯鸿夺取权力。
  朱由检愤恨、惶恐之下,哪里能有什么主意,如同木偶一般,听从陈奇瑜的建议。
  ……
  崇祯十五年正月二十,吴三桂、祖大寿宣布对关辽兵进行改制。此举遭到了朝廷及林纯鸿双方面的斥责,令两人立即停止小动作,不得随意变动军队编制。
  两人的企图,林纯鸿及陈奇瑜一目了然,即打着改制的旗号,彻底将关辽兵变成他们的私兵。无论是林纯鸿,还是朝廷,皆不能容忍两人的倒行逆施。
  严厉斥责吴、祖两人后,林纯鸿决定在天津成立天津武备学堂,为北方即将到来的军队改制培训军官。
  林纯鸿还宣布,今后,宜都、天津武备学堂不再从社会上公开招募学员。所有有志于成为军官的士兵,在服役满三年后,均可报考武备学堂,通过选拔后,进入武备学堂学习。学习期满,通过考核后,方可成为正式的军官。
  以后,武备学堂将成为军官的唯一来源。
  此举,一下子斩断了吴三桂、祖大寿建立私兵的可能。鉴于关辽兵粮草、军辎都不能自给,吴三桂、祖大寿不得不停止了小动作。
  崇祯十五年二月初十,朝廷宣布,召集所有光禄大夫进京,共商国是。
  黄宗羲、顾炎武、堵胤锡等一帮举人进士接到召集令后,毫不犹豫地进京,一个不落。而郑鸿逵、郑彩、郑梦帆、洪齐云等光禄大夫则向林纯鸿请示,得到林纯鸿的同意后,也纷纷放下手头的生意,来到了京师。
  陈奇瑜、李绍翼马上与黄宗羲、顾炎武、堵胤锡等有功名等光禄大夫接触,声泪俱下,摆明了朝廷面临的严峻形势,声称唯有光禄大夫方能延续大明,阻止林纯鸿凭借武力作威作福。
  黄宗羲等人赞同陈奇瑜的判断,他们议来议去,认为当前中央已经无法阻止林纯鸿独揽大权,与其使用蛮力对抗,还不如同意进行中央改制,从制度上着眼,限制林纯鸿的权力。
  陈奇瑜、黄宗羲等人目光如炬,首先将内阁总理如何产生,列为了焦点。他们认为,内阁总理产生,可有几条方案,一是由皇帝陛下直接任命;二是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三是由光禄院推举。
  皇帝陛下任命显然不可行,毕竟,从万历年间开始,内阁辅臣由阁推产生,皇帝接受阁推的事实而已。现在,再退回一步,当然不可行。
  由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虽然比阁推更具有广泛性,但是,如果内阁总理一旦上台,从二品以上官员几乎都由内阁总理任命,那么,只要内阁总理愿意,他就可以一直当下去,直到死为止。
  这显然是隐患,应该拼命反对。
  如果内阁总理由光禄大夫推举产生,这个问题显然可以避免。毕竟,光禄大夫不得担任官职,与内阁总理任命的官员绝无关系。
  而且,黄宗羲、顾炎武等人还认为,内阁总理应该以五年一个任期,期满后,由光禄院再进行推举。
  这是焦点问题,陈奇瑜、黄宗羲等人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让皇帝、林纯鸿都同意他们的方案。
  当朱由检见到这个提议后,一下子抛弃了所有幻想,变得万念俱灰。
  朱由检现在终于明白了,光禄院压根就没有任何拥护皇帝陛下的意思,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代表士大夫阶层向林纯鸿讨要权力罢了。
  至于皇帝,只是他们拿出来向林纯鸿讨价要价的本钱而已!
  残酷的现实,让朱由检彻底失去了活下去的愿望。当晚,朱由检在宫中试图上吊自杀,被敏锐的曹化淳阻止。
  曹化淳劝告朱由检,禁卫军团、靖国军团大部分军官来源于京营,足以信任。禁卫军团业已抵达京师外围,靖国军团不日就要抵达京师,何不等两个军团部署到位后,让林纯鸿知晓鱼死网破的惨重代价呢?
  朱由检觉得曹化淳说得有理,恢复了少许信心,对陈奇瑜、黄宗羲提出的方案不置可否。
  陈奇瑜、黄宗羲等人并不知道朱由检心思的变化,开始集中精力去说服林纯鸿。
  黄宗羲非常委婉地向林纯鸿提出,如果按照阁幕扩大会议推举产生内阁总理的方案,林纯鸿在世时,并无多大不妥,一旦他年老或者归天,这个体制如何防止平庸的内阁总理掌权一辈子?如此一来,最终祸害的只是黎民百姓,甚至还会将整个华夏文明带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黄宗羲还向林纯鸿承诺,一旦林纯鸿认可内阁总理由光禄院推举,他和顾炎武、堵胤锡一道,说服所有光禄大夫推举他成为内阁总理。
  林纯鸿断然拒绝了黄宗羲的建议。
  第六百九十五章 争斗不休
  让一帮从未有过行政经验的光禄大夫推举帝国最高掌权者,这是儿戏!
  这帮崇尚清谈、不通实务的家伙,最终推举出的,十有八九是不通实务、声望极高的道德完人,那对整个华夏来说,无异于灾难。
  历史上有过例子,比如王莽!
  当然,林纯鸿知道,后世最终会出现如同光禄院一样的机构,而且还会通过议员投票或者全民一民一票的方式选出整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对这种方式,林纯鸿呲之以鼻。
  这种方式当然比世袭制要进步得多,但好的也有限。能通过选举爬上高位的,道德方面大体比较完美,表演能力、演说能力一定非常强,但说到治国能力,则很难判定。
  也许,一人一票那玩意对小国寡民比较合适,对传统上组织松散的国家比较合适,而对大明这样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历史上习惯于中央集权的国家可能并不适合。
  林纯鸿敢肯定,几十年后,若大明由光禄院推举内阁总理,最终推出的人选若不是政治手腕最强、掌握实权最多的人,大明必然爆发内乱。
  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由官僚机构决定由掌握实权最多的人上位。
  不过,林纯鸿也不是全部反对黄宗羲等人的提议。比如,五年任期的设置就比较合理,万一昏庸之人登上了大位,五年的任期设置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至于黄宗羲担心平庸的内阁总理至死方休,林纯鸿也觉得非常棘手。
  一般而言,首脑能搞上一辈子,绝不是平庸之辈,如张居正、严嵩(八十多了才下台,大体算至死方休)。张居正乃大明中兴的功臣,呆在大位上自然无虞,可是像严嵩这样的家伙,要是一直呆在大位上,可真是大明之祸。
  规定内阁总理最多担任两个任期?或者授予光禄院弹劾权?
  正当林纯鸿纠结不已时,忽然接到密报:皇太极派人与吴三桂、祖大寿接触,劝说两人投降满清,吴三桂、祖大寿两人不置可否。
  看来,皇太极对大明的局势还算了解,使出了阴招。而吴三桂、祖大寿则顺势而为,将自己当成了朝廷、满清鞑子和荆州争夺的香饽饽。
  这个时机把握得相当好,毕竟,朝廷调回靖国、禁卫两军团,荆州在京师周边的兵力显得有点不足。
  鉴于形势越来越复杂,士大夫阶层、皇权、地方军阀纠缠成一团,前景愈来愈不明朗,林纯鸿与周望商议良久,决定将龙武军团(前面诸多章节将龙武军团和天武军团写混了,龙武军团乃骑兵军团,指挥使吴天柱,在西域作战。而天武军团乃最初的重步兵军团,指挥使李光祖,驻扎在方城。)调回西安,震慑草原、西北,西域防务暂由神刃军负责。
  天武军团、骠骑军团则离开驻地,经由运河前往通州驻扎。
  另外,由骁卫军团接过广南的防务,调取龙虎军团北上,至旅顺、复州一带驻扎。
  崇祯十五年四月,诸军团到位,林纯鸿围绕着京师,一下子部署了武卫、金吾、龙虎、虎啸、雄威、骠骑、天武七个军团,将近十五万兵力。
  京师周边,形势骤然紧张起来。
  紧张,当然只是对光禄院及朝廷而言,林纯鸿这边,只会觉得局势完全在掌控之中,无丝毫紧张可言。
  林纯鸿一直纠结于内阁总理可能弄权一事,向周望提出了自己的顾虑。
  周望旗帜鲜明地反对有限任期制、反对光禄院的弹劾权。
  周望以老岳父的身份,提醒道:“若对任期进行限制,十年之后,你到底是继续干下去,还是放弃手中的权力?若真要放弃手中的权力,继任者笼罩在你的阴影中,必然试图减轻你的影响,甚至不排除采用阴谋诡计来算计你,到时候,你是反击还是听之任之?这是祸乱之源。”
  “至于弹劾权,那帮举人进士出身的光禄大夫一到京城,就和朝廷勾结在一起,根本不值得信任,一旦他们弹劾你,很可能将你赶下台,到时候,又是一番动乱和麻烦,还不如不给他们这个权力。”
  林纯鸿道:“这次举人进士竞争光禄大夫,占了声望的大便宜,往后,真心拥护我们的光禄大夫只会越来越多。若规定弹劾内阁总理,必须有五分之一的光禄大夫联名提案,三分之二光禄大夫同意,这样如何?”
  周望道:“举人进士出身的光禄大夫虽然不到三分之二,足以保证弹劾不被通过,但这样对你的声望是个不小的打击,终究是个麻烦。”
  林纯鸿叹息道:“制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现在,更要考虑数十年,数百年之后,确实很难……”
  ……
  与此同时,林纯鸿还致信给朱之瑜、张道涵。朱之瑜和张道涵反对有限任期制,朱之瑜甚至明确表示,待到林纯鸿老了之后,再行考虑任期制。
  而且,朱之瑜和张道涵的想法几乎与林纯鸿一样,提出可以授予光禄院弹劾权,不过,弹劾要通过,必须三分之二的光禄大夫同意。
  林纯鸿心里有了定案。
  崇祯十五年五月,在林纯鸿的授意下,洪齐云一帮人同时向朝廷及荆州提出更改后的《大明中央改制议》,明确规定,内阁总理依然由内阁扩大会议推举产生,任期五年,五年期满后,由内阁扩大会议再次推举;光禄院享有弹劾内阁总理的权力,不过需要三分之二的光禄大夫同意。
  对这个结果,陈奇瑜、黄宗羲等人觉得满意,不再反对。
  然而,在靖国军团和禁卫军团抵达京师后,朱由检突然宣布京师戒严,并下旨,严厉斥责郑梦帆、郑鸿逵一帮人妖言惑众、居心叵测,宣称《大明中央改制议》绝不可行,除了在六部等部门做一些必要的调整外,其余均无须更改。
  朱由检显然还未昏了头,他知道还必须依靠陈奇瑜、李绍翼这帮士大夫,并未勒令陈奇瑜和李绍翼等等一帮人辞职。
  皇权,凭借手头掌握不多的武力,终于作为争夺的一方,登上了舞台。
  对此变故,林纯鸿的应对措施非常简单,只是令骠骑军团控制了通州运河码头。不过,运往京师的物质仍然畅通无阻。
  通过此举,林纯鸿向朱由检宣告,京师的武力,只是绣花枕头而已,并无多大意义。
  朱由检和林纯鸿这次刀尖上的交流,吓坏了陈奇瑜一帮人。
  陈奇瑜、李绍翼费尽脑力,提出,中央改制议可增加一些项目,皇帝对内阁总理人选有提名权;皇帝可提出弹劾内阁总理议案,交由光禄院表决;内阁形成的决议,由皇帝陛下同意后,方才正式具备法律效力,若皇帝陛下对内阁的决议不满,可封驳三次。三次封驳之后,由内阁组织召开阁幕扩大会议,对决议进行表决。阁幕扩大会议形成的决议,皇帝陛下不得再行封驳。
  当陈奇瑜和李绍翼的提议交到朱由检手头,朱由检不满意,直接将提议扔回陈奇瑜手中。
  陈奇瑜与李绍翼又琢磨良久,加上了一条,大理寺卿由皇帝任命。
  朱由检方才留下了奏章,但未置一词,为自己留下了回旋空间。
  当林纯鸿接到陈奇瑜和李绍翼的提议后,坚决反对皇帝对内阁总理有提名权,并认为皇帝三次封驳内阁决议后,由内阁召开会议,对决议进行表决,无需内阁扩大会议表决。
  这点显然更具有可操作性,毕竟内阁扩大会议由从二品以上官员组成,许多都远在天边,若皇帝时常封驳内阁决议,如何集中从二品以上官员进行表决?
  至于大理寺卿的任命权,林纯鸿理所当然地予以拒绝。
  陈奇瑜、黄宗羲两边不停地跑,充当皇权和林纯鸿之间的桥梁,同时,还加入士大夫自己的要求。
  按照朱由检的原意,掌握大理寺卿的任命权,无非想拥有随意兴起诏狱的权力。当他最终知悉,大理寺仅仅只有司法权,并无调查权后,便兴趣寥寥,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不过,当陈奇瑜指明,大理寺除了享有重大刑案的终审权外,还享有重大争议的最终裁判权,朱由检才热衷起来,为了使皇帝拥有大理寺卿的任命权,朱由检甚至放弃了内阁总理提名权。
  陈奇瑜、黄宗羲等人跑来跑去,还真让三方达成了一致:林纯鸿同意大理寺卿的任命权归属皇帝,而朱由检则放弃了内阁总理提名权及其他一些权力。
  林纯鸿同意皇帝享有大理寺卿的任命权,自然由他的考虑:一则大理寺卿一人无法改变重大事件的裁决结果;二则,大理寺一众法官及官员均由具备基层经验的专业人士充当,区区一个首脑任命权,实质并无多大作用。
  不过令林纯鸿想不到的是,朱由检看穿了这个实质,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朱由检拿出他本该享受的财政拨款,建立了专门的司法培训学校,培养出无数的司法从业人员,撒到大明各地,借此增强自己的权力基础,最终牢牢将司法权控制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