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PO18文学 > 其他 > 我在古代搞科研 > 第144节
  “还是要两家都乐意才是。”
  “那天雷得勾着地火,王八要瞪着绿豆,这才能成了好事,强扭的瓜他不好啃啊。”
  “我看宁小子,一时半刻……对你和对十二郎也没甚区别,你可不能逼人家……”
  他话还没说完,就被儿子给打断了。
  封恺摇头。
  “非弟对十二郎有甚情分,不过还是看在我的面上罢了。”
  “此时便是跟爹打个招呼,之后要如何相处,我自然心里有数。”
  听他这样说,封大都护暗骂狗崽子不给脸。
  人事都没经过,还敢跟他这个老手叫嚣?他老子年轻的时候也是万花丛中过来的,不比毛头小子明白!
  不想再掺和狗崽子的破烂事,封大都护挥挥手,把儿子打发去安排春耕和修坝的事情。
  反正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吧,不听老子的话,到时候有那小子哭咧咧的时候!
  封恺的动作很快,几乎是在第二天,封家就派人前往九凌湖观摩水龙车,顺便还参观了一下墨宗自制的肥堆和农具。
  这一看,可真是不得了!
  墨宗区区百人,竟然将九凌湖附近的土地都开垦完毕,还赶在播种前下了底肥,这可不是百人就能完成的工作量。
  “这……这……这咋能呢?”
  边军中垦田的老把式一脸惊愕,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干农活干了一辈子,还没见过这样耕地!
  纵横交错的沟渠将地面划分成网格,渠中引了九凌湖水,渠边安装有一架架木制的水龙,样式十分奇特。
  在华国历史上,龙骨水车始于东汉,在农业上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这个时空,同样有人发明了龙骨水车,不过款式和结构与华国三国时期类似,使用的时候对地形要求比较严苛。
  宁非在现有水车上做了改进,使用木轮传动带的设计,带动槽内板叶刮水上行,搭配灌溉渠及乌知河支流上的水坝,可以做到利用水力驱动,节省人工。
  但目前水坝还没修,所以暂时只能依靠人力脚踏,饶是这样,也已经大大惊住了老军屯。他小心翼翼地伸手摸了摸那水龙,像是看到了什么宝贝一样双目放光,苍老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这……这……小的能试试吗?”
  “咋不能!”
  一旁做讲解的柳老头一挺胸脯,脸上的骄傲就别提了。
  他自然看得出对方也是个侍弄田地的好把式,技巧和经验甚至略胜于他。
  但那又怎样?
  柳老头底气十足。
  他们矩子说了,种地也要讲科学,不是光有把子力气,会看点天气就能行的,光、热、肥料、风向、土温、作物高矮苗种,每一个都是学问,有了趁手的工具那更是事半功倍!
  像他们墨宗,早就不靠出死力气种田了!现在还只是让他们看到了水龙车,等下若是见到宗门各式各样恶肥料,怕不是要吓得腿软哩!
  他指点着老军屯爬上踏板。
  “你手扶着这横轴,往前踏步就成了,觉得水够了就停下。”
  “哎,哎,好!”
  老军屯连连应声,双手抓着横杆,小心翼翼踏动踏板。
  随着木轮转动,也就在片刻之间,汩汩的九凌湖水被木龙车汲到高处,直接流入了灌溉渠中。
  “哗啦,哗啦,哗啦啦。”
  听着悦耳的水声,老军屯的眼睛越睁越大,脚下的步子也在不自觉地加快,像是找了迷,谁劝都不愿意下来。
  柳老头对老军屯的反应非常满意,但他还要低调的炫耀。
  “这水车现在还要人踏,着实费力费工,咱们墨宗讲究科学种田,田地里要顾得事情多着哩,哪有时间踏水车?”
  说到这里,柳老头状似不满意地摇了摇头。
  “还是要等你们边军把乌知河上的水坝修好啊。到时候水龙车有水推着转,人工不久省下了?”
  “有这时间大家多积些专用的种肥出来,那才能丰产丰收哩!”
  一番话,听得老军屯晕头涨脑,两眼发直。
  能推着自己的转……是个啥样子的宝贝啊?!
  这墨宗是个什么神仙地方,种个地竟然有如此之多的讲究,可是让他长大见识了!
  只恨不能今天就留下,好好听听人家那些讲究都是什么,也不枉他在田地里干了一辈子!
  第137章
  人啊, 话真不能乱讲,旗杆也不能随地乱插。
  这不,之前还雄心勃勃的老军屯, 等真进了柳老头的学习班,才忽然感受到来自墨宗的恶意。
  继参观了九凌湖的水龙车和农具之后, 定安城第一批“农学班”学员集体进入墨宗坞堡。
  一共三十人, 都是封家从边军军屯中挑选出来的,老中青三代, 全部会种田, 下过地。老军屯是农学班中年纪最大的学员, 原本来之前还有些不服气,言说自己也是种田的师父,来墨宗能学个啥。
  等亲自体验过水车之后, 老军屯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不但自己积极要求上课,还把班里几个不服气的刺头教训得服服帖帖, 务必不能在墨宗起幺蛾子。
  封大公子是个讲究人,世家读书进塾要给老师送礼, 他便着封小弟挑了30头猪仔, 连同30人的口粮一并送到坞堡。
  这次学习班,教学是柳老头, 后勤工作安排给牛婶子,两人分工合作。
  柳老头觉得今天真是个好日子, 他这辈子活到现在, 除了和婆娘成亲的那日,最高兴的当属现在了!
  矩子让他负责这一批军屯户,他就带着外面来的“土包子”参观他们未来要学习上课的地方, 一进门就打了这群人一个下马威。
  本想着来墨宗也就是学着用新农具,没想到竟然是间正正经经的学堂!
  “这里,就是咱们未来要上课的地方了。咱们这个班虽然是干农活,但下田之前也是要讲点干货的。”
  说到这里,柳老头清了清嗓子。
  “按照咱们墨宗的规矩,每天都要留题目让你们回去琢磨,第二天交上来给我看,写不好的要挨罚。每隔一段时间会有考试,你们的分数会贴大榜公布,吊榜尾的不但丢人,还要加课加题,先跟你们说好。”
  说着,他就带着众学员进了教室。
  教室是之前农科班就建好的,里面的课桌和靠背椅摆放整齐,看着可比城里的最有名的书塾还亮堂不少。
  他看出老军屯的激动,伸手一指面前的桌椅。
  “就这,那都是矩子带着木工班琢磨出来的,专门做给咱们上课时候用。”
  “人坐在上面又舒服又省力,学东西脑子也灵光,可以好好记住着田里的道理。”
  “咱们家矩子说了,农业是根本,活着就得吃饭,所以种地是非常重要的事。没饭吃什么义理都是放屁,人都活不下去了谁讲那些天地纲常?仓子装满了才是正经事。”
  这一点,老军屯十分认同。
  像他们边军,常年都拿不到足响,全靠着打仗和封家人的贴补,这才勉强维持。
  朝廷里那些世家子都是放屁,又不给吃喝又让他们收复失地,刀枪都是前朝的,拿什么去收复?!
  搞得大家不得不在操练之余,自己种点粮食,就这还要看老天,年景不好的时候就要挨饿。
  可他们做了这么多,朝中谁说他们一句好话了?仿佛边军天生就是贱命,死了也就和鸡鸭一样,再抓就有了,比不了世家子弟金贵。
  做军屯,一是为了活下去,二是保护家中老小不受胡人践踏,但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种地是天下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竟然这样被人看重吗?
  众人面面相觑,都在彼此眼中看到了内心的震动。
  一时之间没人说话,可看向这间教室的眼神却越发火热。
  以前只能眼巴巴看着世家子进学塾,没想到有朝一日,他们这些寒门庶民也能踏入学堂,虽然是学种地,但这也已经是做梦一样的场景了!
  参观结束,军屯班跟着柳老头去新食间吃饭。
  自从牛婶子的酱油面世之后,来新食间吃饭的人忽然变得多了许多。
  这其中自然有织布坊开工的功劳。
  墨宗的女眷如今都在织布坊上工赚钱,工作忙碌加上手头宽裕,选择在新食间解决一日三餐的不在少数。有些拖家带口的妇人,为了多织几寸棉布,索性在新食间买些餐饭回家,也省得自己亲自下厨,节省更多的时间用来做工。
  除此以外,牛婶子新酿造出的酱油,也给新食间拉了不少回头客。
  以前食间的调味料只有大酱,翻来覆去都是那种味道,大家在食间和在家吃饭几乎没什么区别。
  但现在就不同了。牛婶子新酿出来的酱料,让食间的菜色丰富了不少,如今新食间每日都会预先挂出当日的餐单,酱油菜成了墨宗众人的新宠。不论是红烧还是清蒸,亦或只简单的用酱油拌些野菜,每每一经退出都会引来哄抢,以往最受欢迎的酱豆腐都要让位。
  这样一来,之前还埋怨家里婆娘不做饭的汉子们也改了口风,再不挂念着家里的小灶台,恨不得天天去食间一饱口福。
  如今新食间比之前还要热闹,尤其放工后的晚饭点,那真是人挨人人挤人,彼此还要讨论一下今日的菜色,看看哪个买回来更值得。
  军屯班的军户们可没见过这样的架势,今次跟着柳老头进食间的时候,几个年轻的小子还在议论墨宗会拿出什么吃食。
  “哦,今日有牛婶豆腐,你们可有口福了。”
  柳老头笑着说道。
  噢,豆腐啊。
  几个军屯内心毫无波动,甚至有些失望。
  之前看了那样气派的教室,众军屯对墨宗的期待值被拉得很高,总觉得后面还会有更新鲜玩意出来。
  听说他们现在用的水泥和火炕都是墨宗造出来的,墨宗的坞堡也让众人大开眼界。下个田都要盖座专用的房子,怎么想吃的也不该差了吧!
  可是豆腐……真没什么稀罕的。
  最近军中也开了豆坊,日常供应豆腐豆浆,豆腐已经成了边军的主要菜色,隔几日就能在锅里见到。
  开始吃着新鲜,可吃多了也就是那个味道。豆腐寡淡贫素,听说京城有世家子当玉膏脂服用,也是笑掉人的大牙。
  柳老头将几人的表情一一看在眼里,只哈哈一笑,示意众人拿餐盘领饭。
  今日的主食是粗面馍,搭配时令野菜,一勺牛婶豆腐,再加半个鸡蛋。
  最近宗门饲养的母鸡也开始产蛋了,每天都能捡回来不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鸡蛋上桌。
  有时候是炒的,有时候蒸鸡蛋羹,实在没时间,那就用白水煮一煮,也能算个荤腥。